• “與愛同行”四川甘孜新龍縣二期公益項目——獻愛心
  • “與愛同行”四川甘孜新龍縣二期公益項目——獻愛心

  • “與愛同行”四川甘孜新龍縣二期公益項目——獻愛心

盆菜文化

当前位置:主页 > 光明關愛行動 > 慈善盆菜 > 盆菜文化 >

盆菜典故

        盆菜是香港新界的傳統食物,已有數百年歷史,是一種雜燴菜式。傳統盆菜用木盆或銻盆盛載。每逢喜慶節日,例如新居入伙、祠堂開光或新年點燈,新界的鄉村均會舉行盆菜宴。
        盆菜作為客家菜的菜式出現由來已久,一般也称为大盤菜,大盤菜源於客家人傳統的“發財大盤菜”,顧名思義就是用一個大大的盤子,將豐富的食材一層層疊進大盤之中,經過久火慢燉汁液交融,融匯出一種特有的馥郁香濃滋味。
        盆菜,這種源於元朗圍村的傳統菜式,一盆菜里薈萃百菜百味,基本原則是“和味”。元朗平原乃魚米之鄉,原料豐富。據說還有一些鮮為人知的趣聞。過去有點歷史的氏族,家境富裕,自耕自給,豐衣足食。家族族長害怕二世祖們外出惹事生禍,設法多給他們娶親,容許他們抽大煙,使他們整天貓在家裡。二世祖門整日呆在家裡,吃了早餐想午餐,吃了午餐想晚餐,逼得廚娘們用足心思、變盡戲法滿足二世祖門的口腹之慾。就地取材、美味而變化多端的盆菜就應運而生了。當然,過去農村里逢年過節有喜慶事,便在空曠的地方,配以木臺木凳,以木炭加熱,大家圍著熱烘烘的盆菜,一邊品嘗、一邊慶祝,讓村民們喜慶團聚在一起。
        盆菜看似簡單,烹飪方法十分考究,要經過煎、炸、燒、煮、燜、鹵后,再層層裝盆而成,內里更有乾坤,由雞、鴨、魚、蠔、腐竹、蘿蔔、香菇、豬肉等十幾種原料組成。盆菜吃法也符合中國人的傳統的宗親法度,一桌子食客只吃一盆菜,寓意團圓,一派祥瑞氣象。大家手持筷子,在盆中不停地翻找,定然會呈現出情趣盎然的情景,而且越是在盆深處的菜,味道越鮮美。傳統的盆菜以木盆裝載,現在則廣泛使用不鏽鋼、砂鍋等,可以隨時加熱,同時兼有火鍋的特色。
        很耐人尋味的是,雖然廣東沿海地區和香港新界乃至東南亞都有吃盆菜的習俗,但是追溯起盆菜的淵源,根據《史書》記載,距今六百多年前的南宋末年,奸臣誤國,以致元兵南下進迫。陸秀夫、張世傑等朝官自浙江安徽逃難到福州,并立趙罡為帝(公元1276年)。當時,文天祥未有跟隨宋帝南下,卻受到元兵一路窮追猛打並於中途被元軍捉擒并扣押至伶仃洋一帶,以期追趕宋帝并令其僅餘將領迫降就範。文將軍忠肝義膽,不顧皮肉之苦,并撰下【伶仃洋】一詩以表心志。詩云:“辛苦遭逢起一經,干戈落落四周星,山河破碎風飄絮,身世浮沉雨打萍,惶恐灘頭說惶恐,伶仃洋里歎零丁,人生自古誰無死,留取丹心照汗青。”另一方面,宋帝等在福州藏匿不久,又經漳州逃到九龍,並且駐驛於九龍灣西,即今日的啟德機場舊址。後來宋帝病死,眾臣擁立趙昺為帝。當時啟德一帶不過是小山丘一個,後來人們就在該地興建了【宋王台公園】來紀念這事。此外,該地附近的名勝二王殿村、金夫人墓(宋帝小公主的金身)、侯王廟也見證著當年的歷史。不久,宋帝君臣等人又慾移師向西,在途經今日的新界時,當地居民見皇師駕到,當然希望殷勤招待,但倉促之間要找來大量盛裝菜餚的器皿也著實不易,於是居民就地取來一些大木盆以盛載菜餚,這樣的一個急智,竟就成了今日的香港名菜【盆菜】。
 大概還有兩個版本
        宋末大將文天祥率麾下被元兵追殺,過伶仃洋狼狽逃至現時深圳市(當時的東莞)的灘頭,通常會有文章寫成是新安縣,其實新安縣設於明萬曆元年(1573年),別說宋,即使元時都還未出現此縣。當其時,文天祥登陸灘頭時天色已晚,部隊只有隨身帶備之米糕,缺乏菜餚。“惶恐灘頭說惶恐,伶仃洋里嘆伶仃”,文天祥的心境可想而知。船家們同情忠臣,用自己儲備的豬肉、蘿蔔,加上現捕的魚蝦,船上沒有那麼多碗碟,只好將就些,拿木盆一齊盛出來。文天祥是客家人,現在的深圳下沙村人多以客家人自居,因此就不難解釋為什麼客家人和下沙村民對盆菜如此的熱誠了。
        另一版本是:南宋末年,宋帝為逃離金兵追趕,落難到如今的香港元朗,正當隨從四處張羅食物之際,當時的村民得悉皇帝駕臨,為表心意,紛紛將家中最珍貴的食物貢獻出來。倉促間以木盆權充器皿,盛載佳餚,這也成就了盆菜一向把最貴重的食材擺在最上層的方式。不過,這個傳說也只是傳說罷了,要研究起來,總有讓人有生疑之處,因為用洗身體的木盆當做食器畢竟是大不敬的行為,況且當時的民眾亦不至於對皇帝如此不恭。不管歷史如何,盆菜的烹飪方式多元化、食材結構豐富、享用時難得的“和味,美味”給人們營造了其樂融融的團圓氣氛。
 
 


MORE图片中心 / pics CENTER

聯繫我們 / CONTACT US